移动端

扫一扫二维码访问移动端

首页 >新闻中心 >若辉法评|3·15 律师提醒:预付式消费套路多,一文教你避坑维权
若辉法评|3·15 律师提醒:预付式消费套路多,一文教你避坑维权

2025-03-15

摘要:本文首先对预付式消费法律纠纷主要问题类型进行梳理以引起大家对预付式消费法律纠纷的重视,其次以问答的形式将《解释》的核心内容进行展示,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最后为大家提供实用的维权指南。

前言

       在消费生活中,预付卡曾被视作便捷消费的典范,不少消费者冲着诱人的优惠与日常便利,满心欢喜地充值办卡,本以为开启了省心省力的消费新体验。然而,现实却给大家敲响了警钟,预付式消费领域乱象丛生。健身房毫无预兆地人去楼空,美发店换了老板后对消费者的预付卡余额百般推脱,这些糟心事频繁上演,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让消费者的权益受损。

       随着此类纠纷日益增多,2025 年 3 月 14 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5〕4 号,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将于2025年5月1日施行。本文首先对预付式消费法律纠纷主要问题类型进行梳理以引起大家对预付式消费法律纠纷的重视,其次以问答的形式将《解释》的核心内容进行展示,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最后为大家提供实用的维权指南,助您在预付式消费浪潮中,明辨风险、巧妙避坑,稳稳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

一、预付式消费法律纠纷的主要问题类型

(一)不签署书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

       经营者仅提供一张卡或一个虚拟账号,履行合同时也只有单方记录,或者合同条款不规范,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如“本卡不得退卡转让”“余额过期作废”等,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二)经营者虚假承诺、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

       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办卡,常常作出各种优惠承诺,可等消费者充值后,这些承诺却不兑现,或者悄悄降低商品、服务的质量。就像张大爷在一家超市办了预付卡,办卡时超市宣传每次消费都有赠品,但后来张大爷去消费时,超市却以各种理由不再提供赠品,服务质量也大不如前。

(三)经营者携款潜逃或失联跑路

       部分不良商家毫无诚信可言,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关闭店铺,卷走消费者的预付款。消费者不仅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之前充值的钱也打了水漂。例如,某健身房老板突然跑路,几百名会员的预付卡费用都无法追回,大家损失惨重。

(四)店铺易主后“后人不理前账”

       店铺转让后,新老板不承认之前的合同和优惠承诺,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王女士在一家理发店办卡后享受 8 折优惠,理发店转让后,新老板拒绝承认王女士的优惠卡,要求她按原价消费。

(五)转卡收取高额手续费

       商家通过格式条款规定,消费者转卡要支付高额手续费,这对消费者来说极不合理。小赵因为工作调动,想把在某瑜伽馆的预付卡转让给朋友,结果瑜伽馆却要收取高达卡内余额 30% 的转卡手续费,让小赵十分无奈。

二、《解释》实操问答

       上面这些预付式消费的问题,让消费者们吃尽了苦头。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解释》。下面,我们就通过问答的形式,详细解读一下《解释》的核心内容,看看在遇到各种预付式消费问题时,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问1:该司法解释适用于哪些消费领域?

       答:除《解释》第一条列举的零售、住宿、餐饮、健身、出行、理发、美容、培训、养老、旅游生活消费领域外,家政、养生、托育等生活消费领域产生的预付式消费纠纷也适用《解释》。若是消费者付款后一次性就接收完商品或接受完服务,或者是多用途预付卡产生的纠纷,则不适用该《解释》。比如在网上一次性购买一年的视频会员服务,就不适用;但在理发店办的预付卡消费,则可以适用。

问2:《解释》所说的预付卡是什么?

       答:这里的预付卡指的是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像我们常见的以磁条卡、芯片卡、纸券等作为载体的实体卡,还有以密码、串码、图形、生物特征信息等为载体的虚拟卡,都属于这个范畴。比如商场的储值卡、线上教育平台的充值卡,都在《解释》的规定范围内。

问3:如果商家收了预付款后“跑路”,我该怎么办?

       答: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若商家收取预付款后终止营业,既不按约定兑付商品或提供服务,又恶意逃避消费者申请退款,构成欺诈的,应依法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涉嫌刑事犯罪的,法院会将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清算义务人未依法及时履行清算义务的,也应依法承担责任。

问4:办卡时商家的一些“霸王条款”有效吗?

       答:像 “收款不退”“丢卡不补”“限制转卡”,还有商家可以随意变更商品或服务的价款、种类、质量、数量这些合同实质性内容,以及免除自己对商品或服务的瑕疵担保责任、对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等 “霸王条款”,按照法律规定都是无效的。还有那种约定解决争议方法却不合理增加消费者维权成本的条款,也是无效的。比如有的格式条款约定仲裁,但仲裁机构最低仲裁费收费标准远高于消费者支付的预付款,这就妨碍了消费者获得应有的权利救济。

问5:我办理预付卡后想转让给别人,可以吗?

       答:可以的。消费者转让预付卡的时候,只要通知商家,这个转让对商家就生效了。新接手的人不仅能享受原来持卡人的权利,还可以要求商家帮忙更名、修改密码。不过,要是转让那种不限服务次数的计时卡,可不能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不能想着通过债权转让的名义,让好多人去用原本一个人的服务次数。比如你转让的是不限次的游泳卡,就不能一下子让好几个人同时用这张卡去游泳。

问6:刚办的预付卡,后悔了能退吗?

       答:消费者从付款那天起,七天内是有权要求商家返还预付款本金的。但要是在办理预付式消费合同时,你已经从商家或者其他地方获得过相同的商品或服务,那就不能享受七日无理由退款啦。比如说你在一家餐厅办卡后,当天就用卡消费了一顿和办卡优惠相同的套餐,之后再想退卡,就不能享受七天无理由退款了。

问7:如果商家未经我同意把服务转让给了第三方,我能要求退卡吗?

       答:当然可以。商家要是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把合同义务转让给了别人,你有权解除合同,要求退卡退款。另外,要是商家 “迁店”,给你接受商品或服务造成了明显的不便,或者卖那种不限消费次数的计时卡,却不能正常提供服务,这些情况下,你同样有权利解除合同。就像你在一家美甲店办了卡,结果美甲店没通知你就搬到了很远的地方,你去消费很不方便,这时候你就可以要求退卡。

问8:我因为身体原因没办法继续使用预付卡服务了,能退款吗?

       答:可以的。在预付式消费合同成立之后,如果因为你的身体健康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在签合同时根本没办法预料,而且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你明显不公平,你可以先和商家重新协商。要是在合理的时间内协商不成,就可以依法解除合同。比如你因为受伤没办法再去健身,而健身卡还剩很长时间和很多次数,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和健身房协商退款,协商不成可以走法律途径。

问9:消费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发生纠纷怎么处理?

       答: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合同内容有两种以上的解释,在发生争议的时候,会按照对消费者有利的解释来处理。而且,如果商家掌握着合同文本或者消费记录这些证据,却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提供,那法院可以根据你的主张来认定争议事实。比如说你和商家对于消费次数有争议,商家有记录却不提供,法院就可能按照你说的次数来认定。

问10:在商场租场地的商家跑了,商场有责任吗?

       答:商场场地出租者有审核租户资质的义务。要是商场没有尽到这个审核义务,导致商家跑路了,消费者就可以向有过错的商场场地出租者追究责任。

问11:预付式消费合同解除、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消费者可以请求经营者返还剩余预付款并支付利息吗?

       答:可以的。返还的预付款本金是扣除已经兑付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价款之后剩下的余额。对于利息的计算标准,如果合同里有约定,就按照约定来;要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因为商家的原因返还预付款的,按照预付式消费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利息;要是因为消费者自己的原因返还预付款,就按照预付式消费合同成立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如果商家按照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把预付款转到了监管账户,消费者可以要求按照被监管资金的实际利率来计算应返还的被监管部分预付款利息。

问12:返还的利息起算日如何确定?

       答:利息一般从合同解除、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时候开始计算。不过,如果当事人对于返还预付款利息起算时间有对消费者更有利的约定,或者法律有其他规定,那就按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来处理。

问13:在返还预付款时,应如何计算已兑付商品或已提供服务的价款呢?

       答:计算方式会根据返还预付款的原因不同而不一样。

       非因消费者原因导致返还预付款的情况:如果商家之前给你提供过折扣商品或服务,已兑付商品或已提供服务的价款,就按照折扣后的价格来计算。要是商家还赠送过消费金额,这时候要先算出优惠比例,也就是用你实际支付的金额除以(实际支付金额加上赠送金额)。然后,根据这个优惠比例来计算已兑付商品或已提供服务的价款。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双方对于已兑付商品或已提供服务的折价有对消费者更有利的约定,那就按照约定执行。比如说,你充值100元,商家送20元,你消费了50元,优惠比例就是100÷(100 + 20)≈83.3% ,已兑付价款就是50×83.3%≈41.65 元。

       因消费者原因导致返还预付款的情况:要是商家之前给你提供了折扣商品、服务,或者赠送过消费金额,法院会按照商品或服务在打折前的价格计算已兑付商品或已提供服务的价款。但要是你觉得打折前的价格明显不合理,而且商家又拿不出打折前价格的交易记录,法院就会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同类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来计算已兑付商品或已提供服务的价款。同样,如果双方对于已兑付商品或已提供服务的折价有更有利于消费者的约定,就按约定处理。

问14:返还预付款时,商家已经赠送的商品或者服务如何处理?

       答:如果商家要求你返还或者折价补偿已经赠送的商品或者服务,法院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赠送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标的金额、合同履行的情况、退款的原因等等,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来判断是否支持商家的要求。比如说,你办卡时商家送了一次免费护理,后来因为商家的原因你要求退卡,法院可能会考虑到你实际消费的情况,以及赠送护理的价值,来决定你是否需要补偿。

问15:对于《解释》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能具体说说按折扣价或者优惠比例计算已兑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价款,和按打折前价格计算,有什么不一样吗?

       答:按折扣价计算,就是直接按照你实际消费时享受折扣后的价格来算。比如一件衣服原价100元,打8折后你花80元买了,那计算已兑付价款就是80元。按优惠比例计算,像商家赠送消费金额,你充值100元,商家送50元,你实际消费了120元,优惠比例就是100÷(100 + 50)≈66.7% ,已兑付价款就是120×66.7%≈80元。而按打折前价格计算,就是按商品或服务最初定价算,那这件衣服的价格就按100元算。这样对比,是不是就很清楚啦?

三、预付式消费维权指南

       了解了《解释》的相关内容,相信大家对自己在预付式消费中的权益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但光知道这些还不够,在实际消费过程中,我们还得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接下来,就从合同签订、消费监督、商家违约处理等方面,为大家提供详细的维权指南,帮助大家在预付式消费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一)合同签订:把好权益第一关

1、精读合同条款

       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关注退款、转让、服务内容、质量标准、违约责任这些关键条款。要是看到那些含义模糊或者不合理的条款,别不好意思,马上要求商家给你解释清楚,并且进行修改。一旦发现 “霸王条款”,可依据法律规定主张其无效。

2、明确合同主体

       一定要搞清楚和你签合同的商家到底是谁,仔细查看营业执照上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这些信息。要是发现有商家允许别人用自己的营业执照,或者有其他情况让你觉得和你交易的不只是表面的商家,你可以向营业执照的实际持有人、实际经营者追究责任。比如你在一家加盟店消费,后来出了问题,你不仅可以找这家加盟店,还可以找品牌方维权。

3、争取签订书面合同

       要是商家没有主动给你书面合同,你一定要主动要求签订。要是实在没办法签书面合同,那就要把付款凭证、收据、微信聊天记录这些能证明合同关系和条款的证据保存好。因为按照规定,要是没有书面合同,对合同内容有不同解释的时候,会按照对消费者有利的解释来处理。

(二)消费监督:时刻保持警惕

1、关注商家动态

       平时多留点心,定期看看商家的经营状况。比如说店铺是不是正常营业,员工有没有频繁变动,有没有装修或者转让的迹象。要是发现商家经营不太好,或者有要跑路的苗头,赶紧与商家沟通退款事宜,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比如,若你常去的一家超市突然货架空置较多,员工数量也明显减少,此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2、留存消费证据

       虽然《解释》规定商家掌握证据却拒绝提交,法院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主张认定事实,但为了更保险,每次消费的时候,大家还是要把消费凭证保存好,像发票、小票、消费记录明细这些,同时把消费的时间、地点、服务人员等信息也记下来。这样在出现纠纷的时候,我们就能更有力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3、核对合同履行

       每次消费的时候,都要仔细检查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和合同里约定的是不是一样,包括质量、数量、规格这些方面。要是发现商家没按合同约定履行,比如说好的美容服务时长是1小时,实际只有40分钟,那就要及时提出问题。

(三)商家违约处理:果断维权不手软

1、协商解决

       发现商家违约了,先别着急上火,试着和商家协商。明确指出他们的违约行为,根据合同和法律规定,要求他们承担责任,比如退款、继续履行合同、赔偿损失等等。比如说你办的健身卡,商家突然减少了课程,你就可以要求商家退款或者增加课程。

2、投诉维权

       要是和商家协商没用,别忍气吞声,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这些机构投诉。投诉的时候,把纠纷的详细情况说清楚,还要提供相关的证据。这些部门会介入调查,帮你和商家调解,促使商家解决问题。

3、仲裁诉讼

       要是合同里有仲裁条款,那就可以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是没有仲裁条款,或者仲裁条款无效,就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的时候,要准备好充分的证据,像合同、付款记录、消费记录和商家的往来函件这些。要是商家存在欺诈行为,你还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要是商家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法院会把犯罪线索移交给公安机关。

结语

       在预付式消费的复杂环境中,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遭遇纠纷时,要冷静应对,合理选择维权途径,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